行業新聞TRADE
低碳産業政策工具的理論基礎
2015-06-29 09:52:36|點擊次數:

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是運用低碳經濟理論組織經濟活動,将傳統經濟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經濟模式,其内在要求是實現人類社會系統過程的各個單元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條件下和諧共生,告别不可持續的高碳經濟發展時代。

實現低碳經濟戰略目标,政府政策是第一驅動力。在設計各種有效的低碳政策工具時,既要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盡可能調動微觀經濟主體的積極性,也要彌補市場失靈。目前産業經濟學中關于低碳經濟的政策工具有以下五類:

一是基于市場失靈理論的低碳政策工具。傳統的市場失靈理論認為,壟斷、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得市場難以完全解決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充分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從而出現市場失靈。為了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優,就必須借助政府幹預來完成。現代市場失靈理論認為,市場不能解決的社會公平和經濟穩定問題也需要政府出面化解。政府幹預經濟領域的擴大,既說明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也對政府管理效率有了較高的要求。經濟學理論以外部性和公共品性質來解釋能源環境領域的市場失靈,經常采用的是政府管制、稅收、補貼、碳基金等手段。政府管制就是政府通過制定嚴格的産品能耗效率标準逐步淘汰現存的高碳産品,并對進口貿易商品确定并認定其能耗标準;碳排放稅就是政府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稅種;碳稅通過對燃煤和石油下遊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産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稅來實現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是目前普遍看好的政策工具之一,有望成為撬動經濟增長模式轉向低碳經濟的杠杆;補貼又稱為"反稅收"工具,其作用與稅收的負激勵作用相反,是起到正向激勵的效用,諸如對新能源技術研發給予補貼等等;碳基金就是通過設立基金來促進碳排放和促使開發商采用低碳技術。

二是基于産權理論的低碳經濟政策工具。這一觀點認為在處理外部性問題時,市場失靈與産權緊密相聯,效果最優化的實現依賴産權的分配與界定。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交易機制。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作為市場經濟體制下最有效率的污染控制手段已在全世界範圍内被廣泛采用。基于産權理論的排污權交易有助于消除環境"公共物品"的外部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排污權交易項目就是2005年《京都議定書》實施之後的跨國間的碳排放交易,該協議也是曆史上第一個給成員國分配強制性減排指标的文件。根據國際碳咨詢公司預測,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将達到3.5萬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三是基于信息不對稱、委托-代理理論的低碳經濟政策工具。是指為了克服能源節約與碳減排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和複雜的委托-代理問題,依據激勵相容機制理論設計的政策工具,包括自願協議、标簽計劃等具體措施,用以激勵廠商和消費者主動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自願協議主要指發達國家一些社會責任意識比較強烈的企業,通過自願承諾減少碳排放或采用清潔生産技術,以實現減少政府管制的目的。标簽計劃、ISO14000認證等均屬于激勵信息公開的政策工具。企業通過這些認證能夠在社會上樹立起自身"碳中性"和"碳生态足迹為零"的良好"低碳"形象。

四是基于不确定性理論的低碳政策工具。自從李嘉圖之後在經濟學理論的構建上遇到了兩難選擇,即經濟分析隻有排除不确定性和變動性才能進行,而經濟政策隻有仔細考察到不确定和變動性才能實行。凱恩斯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将不确定性牢牢地置于經濟各階段的中心。不确定性的預期在消費、投資及貨币政策三大規律中起着決定作用。在低碳經濟政策工具研究上,對于不确定性碳排放和企業責任測度,成為低碳政策工具的重要内容。例如,由于非點源污染無法測度個體責任,點源污染隻能承擔有限責任,能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投資具有投資大而收益不明顯的特征,解決這些問題的政策工具有能源合同管理與第三方融資。能源合同管理是一種新型的市場化節能機制,其實質是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業務方式。第三方融資是一種由技術革新帶來的基于儲蓄的金融方式。擁有技術和金融能力的第三方為顧客提供能源轉換系統,從而獲得經濟收益。

五是基于生态工業學理論的低碳政策工具。低碳經濟與生态經濟、循環經濟是一脈相承的。生态工業學通過把生态學、經濟學和工業組織理論聯系在一起,研究工業系統的能源物質流動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循環經濟發端于生态經濟,将範圍從生産延伸到消費領域,以源頭預防和全過程管理替代末端治理的模式。這類政策工具主要倡導生态工業園區的建設。在國外發達國家生态工業園區,已經成為能源環境和發展政策的關注焦點。2009年5月,科技部社發司、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組織成立了低碳科技示範專家組,提出了《低碳經濟科技示範區工作方案》。據此方案,科技部将選擇不同類型的城市、社區、行業進行試點和示範,建設低碳經濟科技示範區。在示範區開展技術推動和完善推廣,通過可複制的模式探索,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低碳發展。

目前,中國正在從工業化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邁進,自然也正處在以高碳為主的重工業化的關鍵時期。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學說,我國的環境污染狀況正處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倒U型的左側,即制造業、重化工業發展迅速,對資源的耗費超過資源的再生能力,環境惡化加速。這些都将形成中國經濟最大的負外部性,将給中國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制約。對照國外低碳經濟政策工具理論,結合我國的特點,不難發現我國低碳經濟政策導向主要采取的是以"目标責任制"為主線,以"命令-控制"為主體的政策。實踐證明,這是目前我國最有效、最直接的政策工具。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企業尚未有明确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标承諾意識和行動,也沒有系統性、專門性的低碳經濟政策,節能減排措施以行政手段為主,這與我們的發展階段有關,自然也與發達國家以市場為主的政策工具有着較大區别。筆者認為,基于我國經濟發展現實,構建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處理好産業增量上的"低碳化"及逐步壓縮産業存量上的"高碳化",重點應做好三個層次的路徑設計:一是構建新興低碳産業集群。通過構建新興低碳産業集群,培育以低碳技術産業為主體的産業集群,降低低碳産業生産成本,并加速企業間知識外溢效應和技術創新步伐。二是一般傳統産業的低碳保持。一般傳統産業是指農業、手工業、旅遊等相對低碳排放的産業,維持這些産業的低碳現狀要求,可以通過開展生物多樣性農業來發展低碳農業,以及倡導生态旅遊來發展低碳旅遊業,等等。第三,傳統高碳産業的低碳化創新。傳統高碳産業主要指能源、鋼鐵、汽車、交通、冶金、化工、建材、機械制造等,解決此類産業的低碳創新,需要在技術、流程、制度等方面做出相應的創新行為。

文章來自:http://www.ytebara.com.cn/index.php?catid=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