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TRADE
節能減排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2015-06-29 09:46:35|點擊次數:


紡織工業作為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産業、重要的民生産業和國際競争優勢明顯的産業,在繁榮市場、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城鎮化進程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時期,紡織工業在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方針政策指導下,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積極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全面完成了各項目标和任務。行業規模持續增長,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産業結構有所優化,質量效益大幅提高,節能減排效果明顯,國際競争力進一步增強。

"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全面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推進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的重要時期。《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紡織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标、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突出了結構調整、自主創新、品牌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等重點内容,是未來五年紡織工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和實現紡織強國目标的行動綱領,也是紡織工業各行業和各地區編制規劃的重要依據。

一、"十一五"回顧和"十二五"形勢

(一)"十一五"取得的成就

1.規模和效益持續增長

2010年,全國紡織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産值47650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8.2%,就業人數1148萬人,年均增長2.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6510億元,年均增長19.2%,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6%,利潤總額2875億元,年均增長

27.7%。

2010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紗産量2717萬噸,"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3.4%,化纖産量3090萬噸,年均增長13.2%。化纖、紗、布、呢絨、絲織品、麻紡織品、服裝等産量均居世界第一。全行業纖維加工總量達到4130萬噸,年均增長9.0%,占全球纖維産量的比重超過50%。

2010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2065億美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1.9%,一般貿易比重由2005年的69.7%提高到2010年的74.4%;占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的比重超過30%。

2.産業結構有所優化

"十一五"期間,服裝、家紡、産業用三大類終端産品纖維消費量的比例由"十五"末的54:33:13調整為51:29:20,産業用紡織品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化纖在紡織原料中的比重達到70%,比"十五"末提高5個百分點,化纖産品差别化率達到46%,提高了15個百分點,基本滿足了紡織工業對原料快速增長的需求。中西部地區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27.2%,占全行業的比重由2005年的23%提高到2010年的48%,紡織工業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的進程加快。

3.自主創新和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

紡織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多項高新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一批自主研發的科技成果和先進裝備在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碳纖維T300、芳綸1313、芳砜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和玄武岩等高性能纖維實現了産業化突破。全行業有22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年産45000噸粘膠短纖維工程系統集成化研究"、"高效短流程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及其産業化"獲一等獎。國産紡織機械産品市場份額由2005年的61.7%提高到2010年的78.1%。截至2010年底,紡織行業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8個。

技術裝備更新速度加快,落後産能在市場機制作用下逐步退出,全行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和生産效率穩步提高。三分之一規模以上企業的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0年規模以上企業新産品産值比2005年提高了2.4倍,高于産值增長率,全員勞動生産率達到11.0萬元/人?年,比2005年增長1.1倍。

4.節能減排和循環利用成效明顯一批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新技術在全行業得到廣泛應用。差别化直紡和新型紡絲冷卻技術在化纖行業開始推廣,高效短流程印染前處理技術在棉及棉混紡織物上得到普遍應用,廢水餘熱回收、中水回用、絲光淡堿回收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在行業中推廣應用比例已達到50%。紡織纖維再利用開發技術不斷升級,2010年再利用紡織纖維産量突破400萬噸,以可再生、可降解的竹漿粕、麻稈漿粕為原料的粘膠纖維實現産業化生産。

"十一五"節能減排的目标任務全面完成。紡織行業單位增加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約32%,百米印染布新鮮水取水量由

4.0噸下降到2.5噸,印染行業水回用率由7%提高到15%,紡織行業單位增加值污水排放量累計下降幅度超過40%。

5.品牌建設初見成效

加快品牌建設已在全社會形成共識,品牌建設的内生動力明顯加強,品牌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十一五"期間,我國紡織工業已經從加工制造向産品設計和創意轉型,初步形成了一批設計創意園區。紡織品服裝出口由加工生産(OEM)向設計生産(ODM)和品牌生産(OBM)轉變,紗線、面料、輔料等中間産品的品牌價值也得到市場認可,我國紡織服裝自主品牌逐步走向國際市場。獲得服裝服飾類中國名牌143個,家紡類中國名牌45個,國内消費者對服裝家紡自主品牌認知度有所提高。

(二)"十二五"發展面臨的形勢

1.發展的機遇

從國際看,國際市場将從金融危機中緩慢複蘇,紡織品服裝市場需求繼續保持增長趨勢,但消費将更加趨于理性。美、歐、日三大發達經濟體仍将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主要市場,新興經濟體的需求潛力将進一步釋放,這将有利于我國紡織工業開拓多元化市場。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産業在全球範圍内蓬勃發展,為紡織工業開創新的消費領域和新的市場提供了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加速了科技創新和低碳技術發展的進程,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新科技和傳統紡織工業的結合日益緊密,可再生原料、清潔生産和循環利用技術的開發應用對紡織工業發展産生深遠影響,為縮短與紡織強國之間的差距和搶占産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創造了條件和機遇。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發達國家具有優勢的先進技術、高端紡織機械裝備制造、研發設計能力等呈現出向新興經濟體加速轉移的趨勢,國際紡織産業格局将進一步調整。我國紡織工業經過多年的調整升級,在吸收新技術成果和提高創新能力等方面具備了良好的基礎,紡織企業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有條件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争。

從國内看,"十二五"時期,我國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國内消費者對紡織品服裝消費需求将不斷升級,國内市場對紡織工業的發展将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占人口54%的農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是城鎮居民的18%,城鎮化率的提高将直接帶動衣着消費的更快增長。随着紡織工業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以産品創新所引領的綠色、低碳、文明、時尚的生活方式,将進一步挖掘出我國内需的巨大潛力。

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實施将加快紡織工業轉型升級。我國紡織工業80%左右的産能集中在東部地區,随着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約束加劇,東部地區轉型升級和産業轉移的步伐将加快。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促使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的條件日益完善。"十二五"期間,抓住機遇推進紡織産業轉移,有利于形成東中西部紡織産業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将進一步保持和提升我國紡織工業國際競争力。

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為紡織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有利條件。高技術纖維及其複合材料、高端紡織技術裝備制造、部分産業用紡織品等作為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組成部分,将得到較快發展。同時,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将進一步擴大紡織産品在交通、新能源、醫療衛生、安全防護、環境保護、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應用。

我國是世界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産業體系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之一。紡織工業直接就業人口超過2000萬人,每年使用國産天然纖維近900萬噸,直接關系到至少1億農民的生計。紡織工業作為重要的民生産業,将在增加就業、解決"三農"問題和促進城鎮化建設等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2.面臨的挑戰

從國際看,"十二五"時期,我國紡織工業面臨發達國家在産業鍊高端、發展中國家在産業鍊低端的雙重競争将更加激烈。發達國家憑借技術、品牌和供應鍊整合的優勢,占據着市場的主動地位。其他發展中國家憑借勞動力成本、資源、貿易環境等比較優勢,紡織工業将會得到快速發展。同時,部分發展中國家貨币貶值加速,将與我國在中低端産品市場展開更加激烈的競争。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擡頭,主要發達國家紛紛通過動用貿易救濟或增加技術貿易壁壘等手段,限制他國産品進口。2009年以來,針對我國的各類貿易摩擦案件頻發,未來幾年國際貿易環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較大,人民币彙率問題也将是影響我國紡織工業國際競争力的重要因素。

我國紡織原料對外依存度較高,棉花的對外依存度為30%左右,化學纖維原料乙二醇、對二甲苯、己内酰胺、丙烯腈等的對外依存度均超過50%。而且受自然氣候變化、遊資投機炒作和石油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紡織工業平穩運行存在較大風險。

從國内看,在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受勞動環境和待遇的制約,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紡織工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問題日趨嚴重,随着産業轉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區本地就業數量增加,向東部紡織企業輸出的勞動力數量逐步減少,東部企業勞動力短缺明顯。同時,随着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推進,對紡織工業節能減排、淘汰落後提出更高要求。

紡織工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仍然突出,主要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高技術纖維和新型裝備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自主品牌建設步伐滞後,提高産品附加值和完善産業價值鍊形勢緊迫;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後産能任務艱巨,先進技術推廣和技術改造工作有待加強;同質化重複建設現象依然存在,區域布局調整和優化的任務繁重;國内棉花管理體制仍需進一步理順,制約紡織工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等問題仍然較多。"十二五"時期,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确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轉型升級,着力推動紡織工業進入創新驅動的發展軌道。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适應國内外形勢新變化,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堅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為主攻方向,以自主創新、品牌建設和兩化融合為重要支撐,以擴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以完善價值鍊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重要着力點,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綠色環保、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紡織工業體系,為實現紡織工業強國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二)發展目标

1.行業保持平穩增長

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工業增加值率提高2個百分點。至"十二五"末全行業出口總額達到3000億美元,年均增長7.5%。全行業纖維加工總量達到5150萬噸,年均增長4.5%。全行業就業人數保持在2000萬人左右。

2.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至"十二五"末,服裝、家紡、産業用三大類終端産品纖維消費量的比例達到48:27:25。新産品開發能力進一步增強,産品品種更加豐富,内銷比重逐步提高,滿足高中低不同消費層次需求。中西部地區紡織工業總産值占全國的比重達到28%。化纖産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年産值超過100億元的企業(集團)超過20家。

3.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規模以上企業全員勞動生産率年均增長10%左右,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超過1%。掌握一批高新技術纖維開發應用和先進紡織裝備研發制造核心技術,棉紡、化纖和服裝等行業主流工藝、技術和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品牌建設實現新突破

産品質量水平進一步提高,品牌建設能力明顯增強。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5-10個,國内市場認知度較高的知名品牌100個。年銷售收入超百億的品牌企業50家,品牌産品出口比重達到25%。

5.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再上新台階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工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10年降低2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初步建立紡織纖維循環再利用體系,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達到800萬噸左右。

專欄1:"十二五"時期紡織工業發展的主要指标

類别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長(%)

行業增長

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


-

-

8

出口總額(億美元)


2065

3000

7.5

纖維加工總量(萬噸)


4130

5150

4.5

結構調

服裝、家紡、産業用紡織品纖維消費量的比重(%)其中:服裝纖維消費量年均增長家紡纖維消費量年均增長産業用紡織品纖維消費量年均增長


51:29:20

48:27:25

-3.03.010.0

規模以上企業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産值的比重(%)


18.6

14

[-4.6]


中西部地區紡織工業總産值占全國的比重(%)


17

28

[11]

技術進步

勞動生産率(規模以上)


-

-

10

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規模以上,%)


<1

>1

-

可持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


-

-

[20]

工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低


-

-

[20]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

[30]

發展

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




[10]

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萬噸)


400

800

14.9


注:1.[]号内為五年累計數

2.主要污染物指化學需氧量和氨氮

三、重點任務

(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1.完善行業科技創新機制

加快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高校為支撐、産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紡織行業科技創新機制。加強紡織工業領域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科學研究。探索具有紡織行業特點的産學研用新模式,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實驗室,在高新技術纖維、染整後整理關鍵技術及環境友好染整制劑開發利用、高性能産業用紡織品、纖維回收利用、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推動建立紡織産業技術聯盟。加強各類創新主體在知識産權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設,建立行業知識産權信息服務平台,完善知識産權的有償共享和交易機制等。

2.強化産業基礎科學研究

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紡織行業基礎科學研究,開展纖維材料功能優化設計、成型基本理論研究,加強高性能纖維、可再生纖維及新型仿生纖維的科學研究。開展梳理理論以及紡紗織造在線監測控制系統的基本理論研究,開展生物酶、等離子體等技術在印染領域應用的理論性研究,開展紡織機械結構運動力學分析、機械振動分析和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以及流體力學、電學、光學等基礎理論在紡機行業上的應用。通過跨學科理論研究,為紡織工業科技創新提供基礎支撐。

3.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部分優勢紡織企業研發經費内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提高到3%以上。支持骨幹企業在海外設立或收購兼并研發機構。支持紡織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和重大工程項目,加強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促進先進技術在行業内的有效推廣應用。探索适合紡織中小企業提高創新能力的模式和有效的支持手段。鼓勵紡織産業鍊上下遊企業加強合作,加強産學研用聯合,提高協同創新能力,提高紡織行業勞動生産率和新産品産值率。

4.加強紡織标準體系建設

編制和修訂紡織工業相關标準,提升紡織标準的國際化水平,強化标準實施工作,建立與我國紡織科技和産業發展水平相适應的紡織标準體系。加快研究制定紡織新材料、生态紡織品、高性能産業用紡織品、纖維再生利用等方面的産品标準和檢測方法标準。完善服裝和家用紡織品相關新标準,如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術标準、服裝用人體測量國際标準、色彩标準等。制修訂産業用紡織品産品标準、應用标準和測試方法标準。完善紡織機械安全标準和新一代紡織成套設備技術标準。建立并完善棉紡、印染、化纖等節能減排與資源綜合利用标準,推動産品标準的貫徹實施,鼓勵企業積極采用國際先進的産品标準和質量管理标準,促進我國紡織産品的質量、安全、節能、環保等指标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标準水平。建立和完善産品檢驗檢測體系,加強紡織品安全、環保、有害物質檢測。密切跟蹤紡織品服裝國際技術法規和标準的變化,建立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快速應對機制。

專欄2:紡織工業科技創新工程

建設紡織行業創新服務平台。推動建設國家級紡織領域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依托科研院所和骨幹企業建立一批行業共性技術創新服務平台。

發展紡織産業技術聯盟。在高新技術纖維、環境友好染整制劑開發利用、染整後整理關鍵技術、高性能産業用紡織品、纖維回收利用、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推動建立一批紡織産業技術聯盟,針對原料、工藝、裝備、應用、産品開發、配套材料等各環節進行産業鍊協同創新。

組織實施紡織行業科技專項。組織實施新型纖維材料、高端紡織裝備和高性能産業用紡織品的科技專項。

(二)加快技術升級步伐

1.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紡織工業

廣泛利用材料、電子、生物工程和信息等先進技術,提高紡織工業産品開發、質量保證、節能降耗、清潔生産等能力。針對紡織裝備、工藝、管理等薄弱環節,對棉紡、毛紡、麻紡、絲綢、針織等傳統行業加強挖潛改造,提高棉、毛、麻、絲等天然纖維的加工技術和産品開發水平,提高原料使用效率,改善産品性能。加強高仿真化學纖維的産品開發和應用,提高差别化、功能性纖維的應用比例。加大智能裝備、節能減排、清潔生産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擴大綠色環保和技術含量高的産品比重,豐富産品品種,滿足多層次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

2.促進紡織與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結合

抓住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的機遇,立足已有産業基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纖維及其複合材料、高端紡織裝備制造、高性能産業用紡織品,形成工藝、技術及裝備等産業化配套技術和規模化生産能力,提高紡織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比重。同時,通過産業鍊協同創新,加強紡織産品在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的應用性開發,擴大紡織産品在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的應用,促進紡織工業與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緊密結合、互動發展。

3.提升行業信息化應用水平

推廣應用面向生産制造層面的制造執行系統(MES)、自動監測和動态精細化管理系統,以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為核心的信息系統的集成應用。利用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特别是物聯網技術,在紡織行業生産制造、供應鍊環節推廣使用條形碼和射頻識别(RFID)技術。初步建立面向國内主要紡織專業市場的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體系,面向供應鍊和行業宏觀決策層面的紡織宏觀經濟決策支持和知識庫系統。

4.促進紡織企業實現兩化深度融合引導龍頭企業開展基于研發設計、生産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的信息系統集成建設。中小紡織企業依托社會化服務體系,按照行業特點和關鍵需求,開展信息化建設。紡織、化纖和印染等前道生産企業重點推進生産制造系統的信息化應用,并與生産經營系統進行集成應用。服裝、家紡等終端産品企業重點推進經營系統的建設,重點提升設計研發和供應鍊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紡織裝備企業重點提升産品的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加強質量管理和品牌建設

1.提高質量水平

貫徹《質量發展綱要》,全面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紡織品服裝的質量水平,在國内外消費市場确立可信賴的質量信譽。鼓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促進産品品種更新和質量水平提升。建立健全從技術創新、産品研發、生産制造、儲運銷售、技術服務等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技術與方法,完善産品質量責任制度,積極開展質量體系和環保體系認證。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引導和推動企業牢固樹立"誠信至上、以質取勝"的理念。

2.提升設計水平

加大研發設計投入,着力培養紡織品服裝設計師隊伍,提升品牌設計創意水平。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吸收傳統文化,學習借鑒世界時尚文化,提升自主品牌文化價值。深入研究消費需求和時尚潮流,圍繞花色、品種、款式、功能等加強産品開發創新。支持自主品牌企業建設從原料到終端制品的産業鍊集成創新技術中心,加強面料與終端産品設計師之間的深度溝通與協作,形成創意資源的無縫對接。鼓勵品牌企業加強國際交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設立設計中心和産品開發中心。加強企業産品研發設計中心和行業創意園區建設,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強影響力的紡織品服裝設計創意中心。

3.加強營銷創新

加強市場的開發與培育,不斷完善和創新營銷模式。根據紡織産品市場需求,充分挖掘我國内需潛力,大力發展生産性服務業,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态,培育新熱點,推進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加強銷售網絡建設,科學設計規劃銷售渠道,大力發展品牌連鎖店、專賣店、專業店、電子商務等符合現代流通發展趨勢的新型終端模式,建立多層次的品牌銷售渠道。應用信息網絡技術建立面向供應鍊上下遊合作的信息系統,促進銷售環節和生産過程的優化,建立科學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提高市場快速反應能力。鼓勵具備條件的品牌企業到海外投資設廠,逐步建立紡織品服裝品牌海外銷售渠道,大力開拓國際市場。

4.強化品牌管理

制定品牌發展戰略,提高品牌在研發、設計、生産、銷售、物流、服務以及宣傳推廣各環節的整合能力。充分開發品牌無形資産,通過引進和受讓品牌資産來實現品牌的擴張和延伸。支持有實力的企業積極推進品牌國際化,通過收購或入股海外品牌,形成國際化品牌,并随着創新能力的提升逐步形成國際化的中國原創品牌。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品牌推廣宣傳活動,擴大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引導企業積極進行國内外商标注冊、獨特申請,為企業品牌尋求法律保護。

5.實施品牌建設重點工程

以服裝和家紡行業為重點實施品牌建設工程。制定我國服裝家紡品牌發展戰略,建立品牌企業統計、跟蹤、評價體系,建立我國紡織服裝品牌數據庫。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開展品牌企業評價工作,重點跟蹤和培育創新能力強、市場覆蓋面廣、市場占有率高、企業盈利能力強的100家左右服

專欄3:紡織工業品牌建設工程

重點推進服裝、家用紡織品行業品牌建設。加強企業設計研發中心建設,推廣計算機輔助設計工藝系統應用。采用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生産工藝技術,加強信息化集成系統、大規模定制技術的開發應用,提高産品質量。創新營銷模式,建立快速反應體系,推進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建立品牌統計、評價、跟蹤體系,開展服裝家紡品牌企業創建工程。

裝家紡品牌企業。加快推進我國服裝家紡品牌國際化進程,争

18

取盡快形成一批國際化服裝家紡品牌。

(四)加強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

1.提高節能減排管理水平

大力推進企業能源三級計量管理,建立紡織行業能源監控和服務機構,加強企業能源合同管理,加強行業能效的對标達标,制定行業碳排放核算指南,組織開展綠色企業評價活動。推進印染、粘膠等重點行業的清潔生産審核,組織對企業進行可持續發展能力診斷。

2.推廣節能降耗減排新技術

加快綠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及節能減排等先進适用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組織實施節能、降耗、減排的共性、關鍵技術開發和産業化應用示範。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改造,運用信息技術對生産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廢物排放進行實時監控,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

3.加強資源再生循環及利用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理念,逐步建立健全紡織制品回收再利用循環體系,制定相關法規和标準,設立紡織制品回收再利用管理和監控體系。組織制定紡織制品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和技術路線圖。鼓勵企業加快高效、低成本紡織制品回收再利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加強對紡織制品再生循環利用的宣傳教育。

4.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和污染減排治理

完善行業準入條件或産業政策,嚴格新建項目環境評價、節能評估和土地審批,遏制生産能力的盲目擴張。嚴格執行《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生産工藝裝備和産品指導目錄(2010年本)》,在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按照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原則,建立健全新建項目與淘汰落後、污染減排相銜接的項目管理機制,完善淘汰落後産能和污染減排的監督審核制度,加快推進棉紡織、化纖、印染等行業落後産能退出,"十二五"期間淘汰落後的印染産能60億米。加大《印染行業準入條件》和《粘膠纖維行業準入條件》的貫徹實施,加強污染綜合治理,"十二五"末,紡織工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比例不低于10%。

專欄4:紡織工業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重點工程

實施低碳節能工程。服裝企業蒸汽改善裝置推廣工程、空壓系統能源優化工程、棉紡企業能源系統優化技術推進工程、新型高效節能紡絲冷卻裝置及技術等。

綠色環保關鍵技術推廣。重點推廣數碼印花技術、小浴比染色技術、生物退漿精煉技術、清潔制溶解漿技術、纖維原液染色技術、針織物平幅水洗技術、活性碳纖維吸附廢氣技術等低污染低排放技術。

資源再生循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廣絲光淡堿回收技術、廢水餘熱回收利用技術、廢舊紡織制品回收再利用技術、聚酯瓶再生纖維生産技術等。

(五)發展現代産業集群

1.繼續促進産業集聚發展

科學規劃紡織産業園區布局,完善紡織産業園區準入門檻,培育優勢主導産業,引導同類及關聯度高的企業入園集聚發展。加強紡織産業園區基礎建設,營造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提高土地集約使用效率,提高污染集中治理和資源循環利用能力。加快建設與主導産業相關的生産服務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紡織原料和産品專業市場,提高專業配套服務能力和效率。

2.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圍繞技術創新、産品研發、質量檢測和認證、教育培訓、信息化服務、電子商務、工業設計、現代物流配送等主要内容,進一步完善産業集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公共服務平台的質量檢測、産品研發、人才培訓等功能的專業化和市場化水平,建設50個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支持專業市場經營管理模式創新,在硬件設施、專業化服務、品牌培育、電子商務、市場秩序等方面提高水平,提升産業流通效率。鼓勵服務創新,發展投融資、技術轉讓、法律服務、市場推廣等新型服務功能。加強誠信建設,重視區域品牌的建設和保護,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組織的作用,加強集群内企業的行業自律。

3.推動産業集群升級

根據區域資源禀賦和産業基礎優勢,依托特色産業集群,建設一批主導産品突出、競争力強的紡織産業區域品牌。在紡織産業集群内部,以龍頭骨幹企業和知名自主品牌為紐帶,以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的專業化分工為依托,建設體現紡織行業大中小企業協作發展優勢的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30個。東部地區産業集群在加速産業升級的同時,促進形成以一站式采購中心、國際商貿中心、總部基地等為主體的産業集群新組織形式,建立10個以總部經濟為主導的國際化創新型紡織産業集群。促進創意産業集聚發展,形成10個具有創意功能的紡織服裝園區。

(六)優化産業區域布局

1.推進紡織産業有序轉移

根據國家主體功能區的規劃,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考慮資源禀賦、消費市場、産業基礎、環境容量、運輸條件等因素,以提高産業區域布局的科學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為原則,引導紡織産業有序轉移,促成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區域布局。按照市場規律加強協調整合,避免各自為政,形成跨區域的産業鍊上下遊、價值鍊各環節相協調的區域布局。産業轉移要和産業升級相結合,與地區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相協調,杜絕落後生産能力和污染項目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2.東部地區加速産業升級

東部地區發揮技術、人才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以占據國際紡織産業發展的制高點為目标,加速推進産業升級。重點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時尚化、差異化終端産品的研發、生産和營銷,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提升現有紡織産業集群水平。在東部中心城市,推進建設時尚創意中心、營銷中心和研發中心。鼓勵東部企業實施總部基地與中西部地區生産制造中心的協作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政府、行業組織、企業合作探索和創新産業轉移模式,通過委托管理、投資合作等形式共建産業園區,建設3-5個紡織行業産業轉移合作示範區。

3.中部地區完善現代制造體系

中部地區利用資源優勢和産業基礎,科學規劃,優化環境,積極承接産業轉移。重點發展棉紡、服裝、家用紡織品、産業用紡織品、麻紡和絲綢産品的加工制造,逐步建立比較完整的紡織産業制造體系。大幅提高中部人口密集省份紡織業在全國的比重,提高勞動力在當地就業的比例,通過中部紡織産業規模和能力的提升,使中部地區在鞏固我國紡織工業國際競争優勢中發揮更大作用。

4.西部地區發展特色産業

西部地區發揮資源、能源、勞動力、民族文化等優勢,抓住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适度發展棉紡、毛紡、絲綢、民族文化産品等特色産業。新疆積極提升棉紡産業,堅持高起點,建成優質棉紗、棉布和棉紡織品生産基地,并适度向産業鍊下遊延伸。大力吸引民營資本和東部資金投資紡織業,推動産業優化升級。邊境口岸地區結合周邊市場需要,建設一批紡織服裝加工基地。

5.東北地區發展優勢産業

東北地區利用特色原料資源、産業基礎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富餘勞動力,結合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發展優勢紡織産業。積極推動亞麻種植基地建設,利用亞麻等資源發展特色紡織品,并結合邊貿需求發展紡織服裝加工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服裝加工業和襪業,大力發展碳纖維、産業用紡織品工業,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加大紡織品服裝自主品牌建設。

(七)提高國際化水平

1.優化國際貿易結構

鞏固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傳統市場份額,通過質量、設計和品牌的提升,提高産品附加值,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品牌産品出口比重。引導企業開發适合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需求的産品,開辟新的營銷渠道,提高向新興經濟體出口貿易的比重,鼓勵探索與發展中國家的多樣化雙邊和多邊貿易模式。

2.實施"走出去"戰略

支持紡織企業"走出去",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整合資源,延伸産業鍊,開拓市場渠道。鼓勵和引導優勢企業"走出去",通過新設、并購、參股等形式建設境外生産研發基地、設立境外合作區、建立營銷網絡等,同時通過境外商标注冊、品牌收購和推廣等手段開展品牌國際化建設,培育具有較強核心競争力的國際化紡織企業,推進跨國公司發展,實現企業生産要素在全球範圍内的優化配置。

3.推進國際交流合作

在綠色環保、節能減排、标準互認、社會責任等方面,加強與國外紡織行業相關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利用國際先進技術和智力資源,實現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造,推動我國紡織标準體系與國際接軌,實現社會責任體系的國際互認。加強與貿易相關方的溝通理解,減少貿易摩擦。積極開展多邊、雙邊政府間對話及行業交流活動等,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産品研發和設計中心,促進在紡織技術、品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八)加強人力資源建設

1.建設行業領軍人才隊伍

采取學校教育和市場應用相結合、培養和引進相結合等方式,依托重大項目、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等平台,為紡織行業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才。以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支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2.壯大創新型人才隊伍

根據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壯大全國紡織服裝企業所急需的研發、設計、生産、銷售、管理等方面的專門技術人才隊伍,重視跨學科複合型人才及創新型人才培養。充分發揮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及公共服務平台作用,在科技研發、工程化、工業設計、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領域加大人才培養開發力度。提高高等院校服務于行業的能力,支持高等院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加強重點學科建設,重視提高實踐能力。開展紡織行業各類專業人才的知識更新和繼續教育,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建設一批紡織行業繼續教育和工程創新訓練基地。建立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工程師認證認可制度,提高工程技術人才職業化、國際化水平。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專業技術人才比重提高到15%。

3.培養專業技能人才

依托大型骨幹企業(集團)、重點職業院校和專業培訓機構,建設一批示範性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公共實習培訓基地。加強校企合作,采取定向培養、委托培養、短期培訓等多種方式,在一般技能培訓的基礎上,特别加強先進裝備和工藝、信息技術、環境保護、現代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訓。企業要建立健全職工在崗培訓制度,支持優秀工人到培訓基地學習、實習,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進一步穩定職工隊伍。加強和推動職工培訓及職業技能鑒定工作,面向紡織企業培訓專業技術人才,組織全國性職業技能競賽,完善人才考核體系。

4.創新紡織人才管理機制

改善紡織行業的人才環境,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待遇,保證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穩定性。依托行業中介組織,搭建紡織行業人才服務戰略聯盟,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為畢業學生提供就業信息。支持企業采取股權激勵、期權分配、技術入股等方式,建立鼓勵創新的分配激勵機制。實施産學研用合作培養人才的創新機制,以企業為主體,采用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共建科技創新平台方式,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

(九)優化組織結構及提高管理水平

1.推進企業兼并重組

支持有實力的紡織企業實施産業鍊上下遊的兼并重組,體現東中西部優勢互補的跨地區兼并重組,生産制造、設計研發和品牌連鎖等不同類型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境内外合作的兼并重組。推動以優勢紡織企業為主體實施的兼并重組,優化存量資産,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促進形成一批有競争力的大型化纖企業、紡機企業、産業用紡織品企業、供應鍊管理能力強的紡織企業、連鎖經營的品牌服裝家紡企業。

2.提高重點行業集中度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資本創新,發展壯大一批具有知識産權、品牌和資源整合能力強的紡織大企業、大集團。鼓勵有實力的化纖企業向上遊延伸,并積極利用海外資源,整合發展自用原料,通過兼并重組和自身發展,形成20家以上年産值超過100億元且具有明顯競争優勢的大型化纖企業,其中3-4家産值突破500億元。紡機行業形成3-5家具有國際競争優勢的大型集團化紡機企業。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形成一批從纖維原料開發、材料加工、終端制品生産和研究為一體的大型骨幹企業,年銷售規模達到10億元以上企業達到20家。提高家紡和服裝品牌經營企業的市場集中度,形成營銷網絡覆蓋全國且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品牌服裝家紡企業20家,其中部分企業具備品牌國際連鎖實力。

3.增強中小企業活力

通過提高創新能力、與大企業協作發展、利用産業集群平台等方式,發展一批專業化分工明顯、特色化經營的紡織行業"小巨人"企業,培育一批具備"專、精、特、新"特征的紡織中小企業。支持中小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大幅提高設計創意、産品質量、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産水平。産學研用聯合側重研發中小企業适用技術,促進中小企業共享技術成果并擴大推廣應用面。鼓勵和支持管理咨詢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提高紡織中小企業管理水平。

4.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加強紡織行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加強企業在管理理念、體制機制、管理制度、組織形式、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創新。加強企業的基礎管理,設備、工藝、操作、原料和現場等管理實現精細化、标準化、信息化。加強質量管理,建立從技術創新、産品研發、生産制造、儲運銷售、技術服務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加強營銷管理,認真研究國内外消費市場的需求和變化,重視客戶關系管理,加強營銷網絡建設。

四、重點領域

(一)發展新型紡織纖維材料産業

加快發展差别化纖維、高技術纖維和生物質纖維技術及産業化。采用先進适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藝、裝備和生産自動化控制水平,擴大産品的差别化比重,實現常規化纖産品的優質化。大力發展滌綸長短纖仿棉技術,高仿真仿棉纖維占滌綸比重達到15%,積極推廣纖維紡絲液着色技術,有色纖維比重達到5-10%,并發展多元化聚酯産品。鼓勵發展碳纖維(PAN基)、芳綸纖維、聚苯硫醚纖維、玄武岩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酰亞胺纖維,促進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的産業化,擴大應用領域。大力發展生物質纖維,實現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聚乳酸纖維、生化法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纖維、生物法多元醇的産業化,積極開展應用領域的産品開發。"十

專欄5:新型紡織纖維發展重點

通過分子結構改性、共混、異形、超細、複合等技術,發展滌綸、錦綸、腈綸、丙綸、氨綸以及纖維素纖維的差别化産品,加快發展仿棉滌綸和仿毛纖維的開發。通過改造和提升傳統化纖工藝、裝備及生産自動化控制水平,實現聚酯滌綸、粘膠等大型成套裝備的多樣化、高效化生産。積極推廣纖維紡絲液着色技術,加強化纖與下遊應用的聯合開發,注重多功能複合纖維的開發。

突破新型溶劑法、離子液體法、熔融法等關鍵技術,實現生物質纖維産業化,實施聚乳酸纖維材料(PLA)、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生物法多元醇、可再生多類速生林材應用技術産業化、生化法PTT纖維、多類蛋白纖維系列技術等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産業化。

加快提升高性能纖維産業化水平,推進碳纖維(PAN基)、芳綸纖維、聚苯硫醚纖維、玄武岩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酰亞胺纖維、高強高模聚乙烯醇纖維等關鍵技術的開發和産業化,強化下遊應用的開發能力。

二五"末,化學纖維占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達到76%,化學纖維差别化率由2010年的46%提高到60%以上。

(二)發展高端紡織裝備制造業

緊密圍繞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加快各類高端紡織裝備的研發制造和産業化,包括:高新技術纖維成套工藝技術裝備,功能性差别化纖維成套工藝技術裝備,全流程智能型紡織自動化生産線,高性能紡紗和織造設備,産業用預成型智能織造裝備,新型非織造布成套裝備,綠色環保低碳紡織機械産品,高端紡織技術裝備專用基礎件等。提升傳統紡織機械的生産效率和自動控制水平,增強産品可靠性。加強紡織機械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兩化"融合水平,促進紡織機械企業的

專欄6:紡織裝備發展重點

差别化、高新技術纖維裝備。萬噸級聚苯硫醚(PPS)長短纖維成套生産線、芳綸1313及1414纖維生産成套設備、碳纖維成套生産線、聚對苯基并雙噁唑纖維(PBO)紡絲成套生産線、聚酰亞胺纖維紡絲設備等;日産150噸及以上錦綸聚合裝備及技術;萬噸級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工業化生産設備、聚乳酸纖維工業化裝備;棉型、毛型等仿真化纖和功能性差别化纖維成套技術設備。

高性能紡紗和織造設備。重點發展自動連續化棉紡成套設備、全自動轉杯紡紗機、噴氣渦流紡紗機、棉、毛制條設備、新型苎麻設備、節能自動化制絲設備;發展具有原創技術的智能型高速劍杆織機、高速經編機、地毯織機、毛巾織機、雙層織機等,實現高速噴氣織機産業化;發展電腦調線圓緯機、高性能電腦橫機、多軸向經編機、超寬幅特種織機等。

新型非織造成套設備。重點發展新型紡粘法非織造布生産線、聚苯硫醚熔噴設備、新型水刺成套生産設備、非織造布後整理成套設備、超細纖維合成革基布後處理聯合機、多功能氣流成網聯合機等生産線。

新型印染和後整理設備。重點發展在線檢測與控制系統、自動化筒子紗染色生産物流系統、超聲波水洗機、新型毛織物染整設備等。

紡織機械關鍵配套件。重點發展高性能纖維專用的噴絲闆、高速卷繞頭、高頻加熱牽伸輥、高精度紡絲計量泵、高速錠子、高性能鋼領、噴嘴、針織用針等。

新型節能減排技術和設備。重點發展紡紗系統節能電機、節能空調、噴氣織機節氣技術、化學劑濃度在線檢測與配送系統、定型機熱能實時監控系統等節能減排技術與設備。

紡織機械先進制造技術。推廣新型節能環保鑄造、熱處理、表面處理工藝及設備,高精化、柔性化、多功能複合加工制造技術和設備等紡織機械先進制造技術。

工藝技術進步和提高機床數控化率。到2015年,主要紡織機械産品30%以上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其中紡紗機械、化纖機械等主要産品達50%以上。

(三)發展高性能産業用紡織品

開發原創核心技術,以新能源、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建築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應用為重點,集中推動非織造、經編和立體成型編織、功能後整理、複合加工等共性關鍵技術開發及産業化。配合下遊市場需求,加大産業用紡織品在工程領域應用的專業指導,擴大高端産品在重點領域的推廣應用。産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量到2015年達到1290萬噸,占全行業纖維加工總量的比例達到25%。

專欄7:高性能産業用紡織品發展重點

開發和提升非織造成型、織造成型、複合加工及功能性後整理技術水平,提高高端産業用紡織品應用比重,滿足國民經濟重點領域需求。

土工與建築用紡織品。發展高強、定伸長、生态相容性好以及智能型土工布;推廣補強防裂材料、阻燃、隔熱、隔聲材料在建築領域的應用。

過濾與分離用紡織品。組織高性能過濾材料推廣示範,提高耐高溫、耐腐蝕袋式除塵濾料性能水平和使用壽命,擴大在電力、鋼鐵等領域應用;推廣中空纖維膜材料在水處理中的應用,降低成本,提高壽命。

高端醫用防護紡織品。解決高效薄型阻隔材料、高效導濕吸水材料、醫用抗菌敷料的加工技術,重點開發手術衣、醫用防護口罩、抗菌敷料和生物活性敷料等産品;提高醫用防護阻隔與舒适性能,擴大在醫院重點防護區域使用。

交通工具用紡織品。提高内飾材料輕量、阻燃、環保強吸附、防臭等功能性水平,研究安全氣囊的纖維、面料、制品加工一條龍産業化技術,實現規模化生産。

安全防護用紡織品。重點研究采用芳綸、聚酰胺纖維、高強聚乙烯等高性能纖維,開發救生搶險、消防、防刺防彈、防生化等繩帶和服裝産品。

複合骨架材料。開發新型纖維立體編織技術,提高骨架材料強力與成型性能。

(四)傳統紡織分行業

提高棉、毛、麻、絲天然纖維資源利用水平,加強高效、節能新型紡紗、織造工藝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推廣,實現紡織産品的多樣化和高檔化。棉紡緊密紡紗達到2000萬錠,棉紡無梭織機占有率達到65%,複合紡、賽絡紡、嵌入紡等新型毛紡技術推廣應用比例達到60%以上,織物自動監測和分析技術應用比例達到10%。加快新型染色、印花、多功能後整理、自動控制及在線監測等技術在印染行業的推廣應用,豐富紡織面料的品種,提高面料質量的穩定性和附加值。加強服裝企業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統和大規模定制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推廣服裝和家紡企業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生産工藝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普及率達到50%,計算機輔助制造(CAM)達到25%。

專欄8:傳統紡織分行業發展重點

棉紡織。加強嵌入式紡紗、多組份纖維複合混紡、新結構紗線加工等技術的研發,推廣原料精細管理和計算機自動配棉,提升紡紗過程質量控制、織物自動檢測和分析技術,重點推廣緊密紡、低扭矩環錠紡、噴氣、渦流紡等新型紡紗,自動絡筒,無梭織機織造以及無PVA上漿、預濕上漿等工藝技術。

毛紡織。重點推廣複合紡、賽絡紡、嵌入紡等新型毛紡技術,半精紡毛紡加工技術的應用規模達到120萬錠,推廣羊毛羊絨低溫染色技術、新型小浴比(1:10及以下)染色技術等。

麻紡織。突破嵌入式紡紗、苎麻牽切紡及相應的配套設備研制技術,重點推廣苎麻生物脫膠技術,推廣麻類纖維與多種纖維混紡、交織及高檔針織工藝技術。

絲綢。推廣高效智能自動缫絲機、絹紡新工藝及其成套設備、無梭織機等關鍵技術裝備,加快絲綢印染和後整理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擴大絲綢數碼印花技術的使用範圍,推廣特寬幅、高經密、大提花裝飾綢緞産品加工技術。

針織。發展新型成型編織、超薄超細面料針織加工等新技術,推廣新型差别化與功能性化學纖維針織産品的開發。

染整。突破生物酶精練、棉織物低溫漂白技術,針織物冷軋堆前處理技術,新型纖維、多組分纖維面料以及高仿真面料的染整和特殊功能整理技術;推進環境友好型染化料助劑的開發應用,加快具有永久有機污染特征助劑,如全氟辛烷磺酸環酰氟(PF-OA)等的替代和淘汰;推廣生物酶退漿、塗料連續軋染、氣流染色、數碼印花等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技術;推廣染液助劑自動配送系統、自動調漿系統及全流程在線監測技術。

服裝。提高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CAD)、計算機輔助制造系統(CAM)、電腦控制自動吊挂系統(FMS)、智能倉儲配送系統、射頻識别技術(RFID)的普及率,推廣大規模定制技術,提高服裝企業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及快速反應能力和水平。

家紡。發展家紡專用原料加工應用技術,如各種高仿真、功能性和生物質纖維材料在家紡行業的應用,擴大信息化技術在家紡行業的應用面。推廣弱撚紗巾被産品和一浴多色節能環保技術。

五、主要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完善産業政策體系

修訂和完善重點行業準入條件,加強對資源消耗高和污染物排放量大項目的準入管理。引導紡織企業按照《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理性投資,促進轉型升級。鼓勵紡織工業向中西部轉移,發揮紡織工業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研究完善高污染企業和落後産能退出機制和保障措施,加大淘汰落後産能的力度。

(二)充分發揮财稅政策作用

在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專項規劃中将紡織機械、新型纖維材料及高性能産業用紡織品作為重點予以支持。建立鼓勵紡織企業技術改造的長效機制,優先支持與節能減排、淘汰落後、兼并重組、産業轉移相結合的技術改造項目,支持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發揮國家和省級科技計劃、高技術産業化、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等科技專項資金作用,重點支持紡織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建設,促進紡織工業關鍵技術及其裝備領域實現突破。發揮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作用,重點支持紡織産業集群區内産品研發、檢驗檢測、技術推廣、品牌創建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研究制定穩定紡織勞動密集型産業的财稅政策,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三)用好金融支持政策

優先支持新型紡織纖維材料、高端紡織裝備、産業用紡織品、品牌服裝和家用紡織品企業上市融資,積極支持企業創新能力和品牌運作能力。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短期投融資券等拓寬融資渠道和提高融資能力。鼓勵擔保機構為中小紡織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

(四)改善貿易環境

保持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政策的相對穩定,确保及時足額退稅。進一步改善進出口管理、通關便利化、外彙管理等貿易環境,加強對重點出口市場的跟蹤監測,及時發布進出口數據和監測預警信息。不斷豐富和發展外彙市場産品,為企業規避彙率風險提供更多市場工具。支持紡織企業"走出去",重點支持企業在國外建立原料基地、研發中心和營銷網絡,支持與國際品牌持有人及渠道商開展直接合作。支持專業中介機構為企業境外投資和應對貿易摩擦提供政策信息咨詢和法律援助。支持商會、協會和企業參加國際展會,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

(五)強化行業标準工作

加強紡織行業标準制定修訂工作,基本解決标準缺失和滞後問題,提升标準的整體水平。促進産業鍊上下遊之間的标準協調配套,加強産業用紡織品與醫療、建築、交通、水利、農業等下遊應用領域相關标準和使用規範的銜接。加大采用國際标準的力度,加快通用基礎标準和方法标準等與國際接軌,支持行業标準化組織參與國際标準的制定修訂,擴大在國際标準化領域的話語權。加強标準化技術機構建設,為标準化工作提供有力組織保障。完善并提升紡織行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質量、認證、檢測、培訓、信息、展會等公共服務功能。強化公共服務平台的檢測功能,加快産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完善檢測标準和手段,提高現有檢測機構的專業水平和認證等級,為提高行業産品質量水平創造條件。

(六)加強紡織原料保障

完善棉花供需宏觀調控機制,改進棉花進口配額管理,促進國内外棉價基本接軌。加強棉花、羊毛、麻類等紡織原料的品種改良和優質原料基地建設,穩定棉花種植面積。鼓勵紡織企業向原料種植延伸,促進天然纖維原料的産業化生産。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适度發展乙二醇、己内酰胺、對二甲苯、丙烯腈、人纖木槳等原料項目建設,支持以生物質為原料的化學纖維開發及産業化。研究推廣木棉等天然木本纖維的種植和應用。

(七)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紡織行業協會、商會作為政府和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行業研究、規劃和管理咨詢服務,組織行業調研,及時反映行業情況、問題和訴求,推廣行業先進技術,提升行業創新能力,注重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加強紡織行業統計分析和信息發布,強化對行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指标的動态監測分析。加強行業協會網絡平台建設,完善信息發布渠道,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加強行業自律,加大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推廣力度。進一步提升紡織專業展會的國際影響力,增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引導企業落實規劃和産業政策,促進行業有序發展。

六、加強規劃組織實施

工業和信息化部統籌負責本規劃的組織實施。加強規劃在實施過程中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政策協調,探索有效的協調機制。加強規劃宣傳,增強社會各方面實施規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強對規劃的動态評估,對規劃實施的階段成果進行監測,及時掌握實施進度和存在的問題,适時對規劃内容進行調整,促進規劃目标如期實現。

各地區要按照規劃确定的目标、任務和政策措施,結合當地實際抓緊制定落實方案。相關行業協會及中介組織要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積極參與相關工作,協同推動本規劃的貫徹落實。對于規劃提出的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後等目标任務要納入地方規劃體系,加強落實和監督管理。

文章來自:http://www.ytebara.com.cn/index.php?catid=657/